专业软启动器及成套控制设备生产厂家

软启动器维修

成功案例

马来西亚政局首次变天政治生态的微妙变化

发布时间:2024-07-20 21:57:02   来源:成功案例

  (文/陈丽冰)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马来西亚不仅有着多元的文化,而且其多元种族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也一直贯穿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常常左右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族群国家,马来人、华人和印度裔是其最主要的三大族群,约占人口总数的90%。其中,马来人,又称巫人,大约在公元前 1500 年从亚洲大陆南部迁来,是马来西亚社会的多数民族,且一直以马来西亚的主人自居。马来西亚华人则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后裔,是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

  族群。而马来西亚印度裔则大多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从印度移居马来半岛的印度人后裔,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

  三大族群由于各自的信仰、肤色和语言不同,彼此基本上独立。但后来随着殖民者的入侵,马来西亚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从 1786 年开始,英国在马来西亚建立了长达 171 年的殖民统治,并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如通过《马来人保留土地法》规定土地只分给土著居民马来人,并宣布马来人能进入政府机构工作。而华人与印度裔因其外来移民身份不能享有参政权利。这一殖民遗产奠定了马来人在政治上拥有特殊权力和优势的基础。后来,为维护马来人的特权地位,马来西亚提出了马来人至上的口号,认为马来人是马来西亚的主人或特权者。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1970 年,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推行有利于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使马来人拥有的企业控股权明显地增加,并委派马来族官员或马来族资本家进行国营企业管理等;同时,政府还实行固打制,将大部分海外升学奖学金颁发给马来人,并在公立大学招生方面,将专业领域如医科、工程系、法律、药剂系及生物科学技术等分配给马来人。而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文凭目前仍得不到政府承认,这些统考生无法以统考文凭申请进入本地公立大学。

  这些保护马来人的政策也为后来种族矛盾的激化和政治格局的形成埋下伏笔。随着非马来人意识到自身在马来西亚的劣势地位及参政意识的觉醒,华人和印度裔开始奋起反抗,并演变为政治上的交锋。

  马来西亚种族政治的形成有几方面的因素,一种原因是受殖民遗产的影响,马来西亚在英国统治时期就已经把马来人、华人和印度裔分开,形成马来人和非马来人的划分;另一方面是马来人民族主义的兴起过分强大,从

  1969 年开始到现在,马来西亚都存在马来人至上的理念;再就是华人以前不想从政,只想经商,但从 2008年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都觉得政治对华人的经济有好处,因此参政意识逐渐强烈。广西民族大学民社院教授郑一省在接受本刊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基于种族差异,马来西亚的政治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种族特征,绝大多数政党以种族成员为基础,以种族利益为目标争取政权。其中,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以下简称巫统),自马来西亚独立后一直是该国的执政党老大,以维护马来族的利益为目标,而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以下简称马华公会)则是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单一种族政党,印度人国大党(以下简称国大党)则是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族政党。此外,还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其他政党。

  而马来西亚因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在独立后也继承了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有君主、议会与政府内阁,政党或政党联盟通过赢得数年一度的大选来获得组阁执政地位。在这之中,政党竞争及两线制的确立及发展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两线制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即一国中存在实力相当的足以互相取代的朝野政党或朝野两大政治阵线,人民能够准确的通过他们各自的表现选择执政者,从而形成两党轮换上台执政的政治制度。

  在马来西亚历史上,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巩固统治地位,各政党之间也通过联盟来走上政治舞台。1954 年,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组成了联盟全国理事会,正式以联盟党的姿态立足于政坛。但后来为了加强马来人特权,1974 年,

  联盟党扩大改组为国民阵线(以下简称国阵)。这是一个由 10 个政党组成的政党联盟,它将人民行动党、人民进步党等反对党拉入联盟,旨在实现马来人政治权力的团结,同时也削弱了马华工会和国大党在联盟党中的地位,形成巫统一家独大的基本格局。

  然而,根深蒂固的族群利益问题始终牵绊着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为了与国阵抗衡,反对党自马来西亚寻求独立之初就开始尝试建立反对党联盟,如教人民团结阵线与人民行动阵线 年,由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与党组成的人民联盟在国会和州执政方面对国阵形成了全面挑战,至此,马来西亚政坛的两线制在一定意义上形成。

  2016 年,土著团结党、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和国家诚信党(党中的开明派)在党退出人民联盟后重新组建了新的反对党联盟——希望联盟(以下简称希盟)。2018 年 5 月,在马来西亚第 14 届大选中,马哈蒂尔领导的希盟战胜了执政 61 年的国阵,由此终结了马来西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个执政联盟连续执政的局面。马来西亚两线制首次实现轮替,也让人们对马来西亚朝着更为公平、包容、和谐的方向发展,有了一丝希望。

  两线制轮替的成功实现,在马来西亚政治发展中确属里程碑式的事件。不过,在两线制轮替的背后依旧充斥着马来西亚传统政治文化与政坛运作规律和政治现代化推动力的内在矛盾。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研究员葛红亮说,一方面马来西亚传统政治文化与政坛运作规律有其显著的惯性。巫统执政 61 年,其自身的基因缺陷不仅展露,而且对马来西亚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如族群构成与自我构建狭隘性,马来人至上的观念,高层腐败丑闻频出等。

  另一方面,两线制的首次轮替象征着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巨大进步。因为要撼动一个执政61 年的执政党根基本身就很困难的。而这一改变的发生主要是源于马来西亚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及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虽然目前马来西亚公民社会的成熟度难以推动马来西亚民主政治走得更远,但现阶段也出现慢慢的变多开明的马来人,他们更渴望清廉、高效的政府,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以族群、宗教等因素为投票方向,从而促使马来西亚政治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转变。

  第 14 届大选过后,马来西亚的政治转型无疑将会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及其中出现的问题继续向前发展,马来西亚政坛多元竞争色彩也势必将随之逐渐增强。葛红亮这样说道。